劉國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今所處的境地。
葉縣城外數萬賊軍四面圍死,僅憑他這兩千官軍,那是斷難突圍的了,雖守城亦是十分艱難,畢竟葉縣不如開封那般城高壕寬,但他也決心拼死堅守待援。
不過,他也知道城中的百姓並不一定就能與他同心守城,所以他便發出了佈告:如有膽敢擅自勾連城外流賊的,則全家斬首!
同時,他更是嚴令參與守城百姓軍卒人等,一律不得與城外的賊軍說話。
可是他的麾下將士們,卻害怕逼迫過緊反會激起城內百姓生變,適得其反不說,更有可能使得他們全都死無葬身之地。
所以,就算是在城牆上發現參與守城的百姓,敢與城外賊軍說話聊天時,他們也只是不斷地斥責怒罵,甚至上前以砍頭相威脅,但卻始終沒有將腰刀抽出刀鞘,並沒有真的動起手來。
第二天上午,賊兵在葉縣城外結陣準備攻城的前夕,李自成與羅汝才也並轡來到南門的城壕外,並命人大喊叫劉國能出來答話。
副總兵劉國能這時也正在城牆上,不過他卻不肯露面,因為不想再與李自成、羅汝才這等賊寇有何瓜葛。
所以,當左右親將紛紛勸他出面答話,聽一聽李自成是何口氣的時候,就怒聲對眾人說道:「老子與逆賊更有何話可說?
今日之事,能戰則戰,不能戰就死,橫豎同逆賊都已再無往日交情,我等惟有死戰報國便是啦。」
一個親將心有不甘,上前一步繼續勸他道:「將軍,咱們如今雖說各行其是,但畢竟都是延安府出來的人,更何況將軍與闖王、曹帥又都是拜了把子的弟兄,總還有一點舊情在。
也許他們還能感念點舊日情誼,講點義氣,放了咱們一條生路?」
劉國能聽罷,搖頭嘆息着說道:「休要再說這等傻話。我劉國能自打受朝廷的招撫,便是王臣,同逆賊車行車路,馬行馬路,大家各行其是,各為其主。
已然是涇渭分明,情誼早已斷絕,恩仇全憑刀槍相見,他等賊子對我姓劉的還會講啥子義氣!」
又一個親將也上前說道:「將軍,就算這樣,你也並沒有坑害過闖王和曹帥。我們受了招安後,就沒有同他們打過仗,並無仇恨可言。」
劉國能一臉冷笑着說道:「怎就沒得仇恨?你等可還記得,自瑪瑙山那一戰以後,我便再不能同這班賊寇講什麼交情。
雖說咱當時打的是張獻忠這個老賊,可當日曹操同獻賊卻是擰在一起的,難道他會不記仇嘛?」
這時,另一個親將有些不解地說道:「可闖王同獻賊素來不和,很是有些嫌隙,咱們就算打了他張獻忠,又與他李自成有何干係?」
劉國能冷笑着說道:「你真是糊塗啊!闖王、曹操雖同獻賊不和,可對我實心受撫於朝廷這事,他們卻是耿耿於懷,現今已然穿了同一條褲子,恨我不肯再跟他們作賊到底。」
左右親將不甘心,又再勸說他道:「打瑪瑙山那一仗時,曹帥雖說是跟獻賊擰在一起,可後來他二人也鬧掰了,現今曹帥可是與闖王合營在一起。
曹帥過去與將軍的交情都還不錯,今日我們有危急,他也許能幫咱說句話,只要曹帥能使李闖王暫緩攻城,放開一條生路,咱們就可設法突出城去。
至於這葉縣能否守住,那就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!」
劉國能嘆口氣說:「你們真是好糊塗啊!爾等可知,曹操今日已完全聽命於闖賊,處處受闖賊的挾制,又如何能替我等說話?
今日之事,惟有死戰,固守待援,除此再別無善策矣,若是城守不利,一旦被賊寇襲破城防,你們大可自便而為,但我甘願以身殉國,也絕不會再度為匪做賊。
劉國能此生只做大明的忠臣,流芳百世!」
他說罷又向左右各望一眼,把腳用力一頓,大聲道:「還不點炮。」
聚在他身側左右的親兵親將們還在遲疑着,劉國能不由大怒喝道:「快點炮!」
一時間,各親兵親將們再也不敢遲疑,紛紛行動起來,調整炮口就瞄向了李自成與羅汝才所在的位置。
城外闖王李自成看到城牆上炮口快速移動,他看了一眼身邊的羅汝才,先是揮手要大家躲避炮火轟擊。
同時也對身邊眾人笑着說道:「果然不出所料!」
眾人立刻隨着他避到一旁房屋殘垣的後面,李自成更是向約二十丈外的張鼐大聲喝令:「小鼐子,開炮,轟他娘的!」
畢竟先賊寇一步發動,葉縣城牆上的火炮率先發出一陣轟鳴之聲,但也只是擊中城外兩間殘破的屋舍而已,並未曾傷到賊寇分毫人。
張鼐這邊在昨晚趁夜就已經修好了炮台,天初明的時候就已打過十餘炮,將城樓轟塌一角,城垛上也打出幾處深淺不一的彈坑。
現在,他這邊三門火炮幾乎在同一時間被點燃引線,炮子呼嘯着疾速飛射而出,向葉縣城上打去。
劉國能在城牆上只看到火光一閃,便即大手一揮,命眾人趕快向四下散開,伏身躲避炮子轟射,結果兩顆炮子都打射在城牆上,只留下兩個毫無作用淺坑。
而有一顆炮子卻越過了城牆,直直飛入城內,落入城中一戶百姓的屋舍之內,立時便引起一陣不大不小的騷動。
闖王李自成就站在城下,又命令繼續打了二十餘炮,才傳令暫時停止打炮,以免誤傷了城中的百姓。
同時,他還派出遊騎沿着南城開始,從四面將一支支響箭紛紛射入城中,響箭上綁着闖王的「曉諭」。
內容是這樣寫的:闖王剴切曉諭,仰爾軍民遵行。限於兩日之內,焚香開門獻城。大軍秋毫無犯,保全一城生靈。義師進入葉縣,只誅叛將國能。
葉縣城中的百姓初時見城外射來響箭,都紛紛爭相躲避起來。
果然,片刻之後便聽到一陣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,同時聽到一聲聲大喊:「所有人等,一概不得撿拾賊寇響箭,違者以通賊論處!」
但在這些劉國能麾下兵卒策馬奔來,收集響箭之前,就已有一些膽大的百姓將響箭悄悄收入自己懷中隱藏起來。
還有一些響箭落入城牆內側一些民宅之中,也被他們暗自藏起,根本就無法盡數收繳上來。
更何況劉國能到葉縣也才二個多月,他的威信還沒有建立起來,城中百姓雖然懼怕他麾下兵馬士卒,但私下裏卻對他的命令並不遵從。
很快葉縣城中的官紳人等就都看到了這些闖王「曉諭」,上面的內容也迅速在城中四下散播開來,私下裏議論之聲四起,根本無法禁止。
一時間,葉縣城中人心惶惶,兵無鬥志。
畢竟,連城高壕深、兵精糧足的洛陽都不能抵禦賊兵的攻打,何況一個小小的葉縣,僅有劉國能麾下兩千餘能戰士卒?
同時,臨縣襄城因投降而全城得以免遭塗炭的消息,也已經傳到了葉縣。
據說襄城知縣曹思正在接到闖王的「曉諭」之後,連夜召集城中士紳會商,惟有舉人張永祺一家不肯投降,眾人也不阻攔,任其一家離城逃去。
更有傳言,就在兩天前襄城曹思正親自向李闖王投降後,闖王果然沒有派大軍進城,只有少數精銳入城維持治安,並未有過多的殺戮與劫掠事情發生。
葉縣城中的士紳民眾都願投降賊寇,已經是到處都鬧得沸沸揚揚,劉國能自然也已經知曉一切。
他趕忙召集幾位親信部下商議對策,然眾人卻都拿不出什麼好主意來,有人甚至十分委婉地勸說他出城投降,並認為李闖王念在往日交情,斷然不會加害於他。
劉國能斷言拒絕了這個提議,待眾人退出後,他一個人留在屋中苦思,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來。
這時,城外又傳來一陣隆隆炮聲,劉國能不禁頓足長嘆,他繞柱彷徨不已,自言自語道:「唉,沒料到我劉國能,竟會落到如此的下場!」
就在日近中午的時候,葉縣城中官紳父老一齊來到劉國能府門外求見,他命人將之迎進議事廳中相見,氣氛既冷清又尷尬,卻與初來之際大不相同。
他依稀記得兩個月前初到葉縣之時,他將自己的副總兵衙門設在這處大宅,那時也是在這間議事大廳中,好不威風。
還有就是僅僅在十天之前,劉國能也曾經在這間大廳里召集本地官紳,共同會商加固城防諸般事宜。
在當日議事後的酒宴中,也是賓主盡歡,當時眾人都以為闖賊李自成不會親來,就算小股賊寇來犯,且喜劉國能帶來兩千人馬,葉縣大可無虞。
當晚葉縣的官紳們更是談笑風生,大力盛稱劉國能部伍整肅,地方倚為長城。
然曾幾何時,誰又能想到局勢竟會突然一變,今日這間大廳之中入目儘是一片愁眉苦臉,氣氛沉重到了極點,好像就要被賊寇破城,眾人已然死到臨頭了一般。
眾人分賓主落座以後,為首的士紳率先說道:「現一城官紳父老來見將軍,不為別事,只為請將軍設法保全我一城官紳軍民性命。」
劉國能在心中自然是明白他們來意的,但面上卻故意說道:「本鎮正在着力加固城防,竭力守御,準備與流賊死戰到底。
為的就是要保全一城官紳百姓的身家性命!」
另一位士紳卻接言說道:「觀今日內外情勢,賊兵多勢眾,而我卻兵少力寡,死戰決不能取勝,守城亦斷無把握。如若堅守,非但不得保全官紳百姓,反將遭至屠城之禍。
這一點,將軍可曾有想過嗎?」
劉國能聞言後,心中雖十分生氣,面上卻並未發作,他慷慨激昂地朗聲說道:「本鎮身為王臣,又是大將,斷無投降流賊之理。
我所想的只有如何堅守城池,率領將士與賊死戰,其他諸事,本鎮概不過問!」
這時,有一位年紀較大士紳,原是本縣舉人,還曾在外縣做過教諭,如今賦閒在家,他聽了劉國能的話後,很不以為然地開口問道:「將軍獨為自己的一個『忠』字着想,可曾為闔城百姓的身家性命着想乎?」
劉國能一時竟是無言以對,他愣了片刻後,才長嘆了一口氣,語氣堅毅地開口說道:「本鎮身為武將,心中只有三個字。」
那老舉人不由脫口問道:「哪三個字?」
「不怕死。」
副總兵劉國能神情堅毅,語氣堅定地突出三個字來,他聲音雖不是很大,屋內一眾官紳卻是個個聽得真切。
可今日的目的還沒有達成,這些士紳又怎會放過他呢?
只見另一位士紳馬上就憤憤不平地說道:「將軍這『不怕死』三個字,可是要牽累我闔城百姓的性命啊。」
他猛地站起身來,大聲疾呼道:「將軍難道忘記『愛民護民』之本意了嗎?」
劉國能並未被他嚇到,反而與他怒目相視,沉聲說道:「本鎮正是愛民,才奉令到葉縣駐守。本鎮麾下士卒,自入城中駐紮以來,從不無故滋擾百姓。
這各位都是有目共睹的。」
有位士紳見氣氛顯得緊張了一些,便開口說道:「將軍來到這裏,確是未曾滋擾地方,也很愛護百姓。
但今日卻不同於往日,現流賊勢大難敵,為全城百姓計,或降或戰,今日必須要做出一個決斷來。
降則一城保全,戰則滿城屠戮。將軍心裏到底如何想的?」
劉國能雖對他們很是失望,卻仍堅持說道:「依本鎮看來,葉縣可以久持,闖賊也決不會在此處逗留過久。」
葉縣知縣張我翼本來是不想說話的,可現在士紳們根本就無法勸動劉國能,雙方已勢成水火,說不定再爭論下去便會衝突起來。
他見狀也不得不開口說道:「還請劉將軍三思才是。目今兵無戰心,民無固志,又是孤城無援,已是斷無不破之理。
本縣也是朝廷命官,承乏來此,自然守土有責,將軍對朝廷具有一片忠心,難道本縣就沒有忠心了麼?
本縣也是進士出身,幼讀聖賢之書,受孔孟之教,這『忠君愛國』四字,更是自幼便時刻牢記心中。
然而
然而,現在一城百姓都在等待作出決斷,安危已完全繫於將軍一言,如果將軍和本縣能從百姓安危之處着眼,暫時投降流賊,救下了這全城百姓的性命,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。」
(本章完)
一筆閣 www.pinbige.com
第三百四十章:只誅叛將國能